WJFCについて 講座・セミナー申込み 過去の講座オンデマンド配信 会員サービス 異文化人材データバンク コラム

コラムの詳細


第8辑 随便(中文版) (2007年10月10日)

  “随便”。这可能是最难翻译成日语的中文单词之一吧。并非“马虎”程度,没到“乱来”的地步,不像“随意”那么客气,更没有“请您随意”那么文雅。然而,这个“随便”,其实是少数几个能表现出中国人多样性的关键词之一。“随便”这个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的实际状况,从好的方面说这是一种“自由”,从不好的方面说则是一种“无序”。我心里很明白,如果能够习惯这种“随便”,在中国的生活一定会变得轻松很多,但是无奈的是,“身虽入乡心难随俗”。比如说到服装方面,大家都不系领带,这可以理直气壮地归咎于“环境问题”,但是,于礼、于节却是非常不合适的。

  有关礼仪,让我以问候语为例详细阐述一下这个问题。比如说早上在办公室的问候。虽然我能理解中文句子本来就短,但是如果只说一个字“早”,我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,仿佛身处充满自傲情绪的运动场。于是我试着对员工们说三个字的“早上好”。但是,大家的回答并不是我所期待的,大部分人的回答只有一个字“早”。下班后要离开公司的时候,大家也都只说一个“bye”。刚开始被人“bye”的时候,我只能用“目瞪口呆”来面对对方的“若无其事”。对这种感觉上的强烈差异,自我在中国上任以来3年8个月,一直心存芥蒂。如果在日本,上司先开口说“早上好”,作为部下绝对不会只回答一个“早”?英语也一样。对着说“Good morning”的老板,难道能回答一个“Hi”么?在此摘录一段《第6辑 重复表现,同感共鸣,礼仪》中的内容。“如果与国家主席胡锦涛见面,对着主席能使用重复表现,比如‘谢谢谢谢谢谢’,‘是是是’么?” 就这个问题,回答“能”、或者“虽然觉得有点不妥但是能”的加起来,确实有高达9成的肯定回答。连这种唤起对方同感共鸣的、非正式的重复表现,居然也能用来面对国家元首。这和前文早上问候语的例子一样,在其他国家根本闻所未闻。真够“随便”的。说不定这个词还就真的触到了中国特征的本质。对此我是兴趣十足。

  关于问候语的长短,如同前文所述,句子越长越正式,越短则相反,这是全世界通用的法则。然而,现在的中国,大部分人都是一个字“早”就算了事。于是我做了次问卷调查,结果却发现,认为“早”与“早上好”相同的仅为20%左右。明明嘴上只说一个字“早”,但其实心里却偏好“早上好”,看来大家都是“口是心非”。岂止如此,当我在复旦大学给同学们作讲座的时候问了相同的问题,结果回答对老师说一个字“早”的,只有一个人;说“早上好”的也只有一个人;剩下的56人都说“老师早”。之所以出现这意外的“第三个选项”是因为,当我要求他们在“早”和“早上好”之间二选一的时候,一个女生发言说道,“对老师说一个字‘早’显得很失礼。绝对不能那么说。但是‘早上好’听上去也有点生硬,平时我们这两个都不说。我一直是说‘老师早’的。”这位女生的主张一经提出,得到了几乎所有人一边倒的支持。在此插一句,向中国人询问意见的时候——当然了其实哪个国家都一样——调查只能使用个别询问方式。特别是像这样要调查微妙的个人感觉差异的时候,一定要用个别方式。迄今为止的经验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这一点有了深刻的认识,但是没想到这次还是栽在这里。

  在复旦大学的调查算是失败了。于是我回公司再度尝试。这次没有选择提问方式,而是每天故意不说 “早上好”改说一个字“早”,进行实地调查。首先问了问2名员工。“如果我说‘早’,你们会怎么回答?”。这两个人都毅然决然地回答,“对老板说‘早’很不礼貌。我一定会说‘早上好’的”。听到这样的回答,我就在想这次的主题是不是要告吹了。然而第二天早上,我故意不说“早上好”,而是挑了个自己觉得惴惴不安浑身不自在的“早”向大家问好,结果9成的员工还是回答一个字“早”。没有一个人回答“早上好”。剩下一成的人,不用中文,而是回答"Good morning"或者日语的“早上好”。前一天还回答过“早上好呦”的一名女职员,这一天的回答却是“Good morning,早”。还有一个人的回答是“早!.. .. ..上好”。当时那很Q的、害臊的笑脸还真让人印象深刻。

  “随便”之所以影响面如此之大,大概与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大有关系吧,这是我个人的一种假设。这个假设现在也正在研究中。再插一句,据说最近中国的40岁左右的经营者或者30岁左右的青年创业者,都在学习老子和孔子,将他们的教导作为精神支柱。在这个国家,一边是那些曾经被遗弃的古代思想家们的回归,一边是在寒暄问候方面采用多种方式的“随便”,让我不由地感到这个国家的多样性与力度感。


照片:在复旦大学的讲座。学生们举手回答我的问题。

 注1)《老松的猫虎饭店》的著作权全部归属松原弘明所有。严禁擅自转载。
 注2)鉴于中国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,不可能对所有中国人进行唯一定论。所以在《老松的猫虎饭店》里,我所记录下的只是在本人生活圈的、居住在都市里的、汉民族的、最小公倍数性的一些普遍现象和特征,斗胆在此“说三道四”。

 答谢) 执笔之时受到多方帮助,谢谢各位。yoyo周,Angela梁,Rainy李, yunyun朱,Sara金。另外,虽然有很多朋友也都接受了我的采访,但很遗憾不能刊载全体人员的姓名。诚表歉意。


コラムニスト 松原弘明 Right
参照URL
最終更新日 2011-08-20

 

意見投稿・レビュー

採点
コメント

※投稿には当フォーラムの会員登録が必要です。 ログインはこちら

今までのレビュー一覧